您当前的位置:365体育注册  >  文史撷英
历史的味道
【http://www.kanybed.com】 【2016-05-03 16:07】 【来源: 365体育注册】

  历史有味道吗?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历史和味道是什么意思。历史在词典上的解释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具体点讲就是过去的事情和过去事实的记载。味道的解释通常指气味或滋味,也可指抽象的情味、意味。一般意义上的味道指味觉,包括甜味、苦味、酸味、咸味等等。歌曲《味道》中反复咏叹: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身上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记忆中曾被爱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有点丰富了,有人和物的气味也有爱的滋味。其实历史说到底就是过去的人和事,我认为不管记载与否只要曾经发生过的都是历史,而人是有情味的,事物是有意味的,所以历史有味道。

  我们都喜欢有味道的城市,美食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表层味道,而真正有特色的城市味道是她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城市历史味道的重要载体应该是建筑,那么要留住城市历史的味道就要保留住那些承载太多历史文化味道的古建筑、名人故居和古街巷等。

  城市要发展,不得不与古建筑之类发生摩擦;居民要改善居住条件,不得不改造有点历史的棚户区,所以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频频伤及文物,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矛盾升级。有的人认为古建筑古街巷年久失修不仅不安全还有碍观瞻,所以一味的拆旧建新,这样既排了危又发挥了地块的商业价值还比破烂的建筑好看得多,这的确有道理。只是要达到排危和提升商业价值及好看的目的,有很多种处理办法,不一定一个“拆”字了事。

  一个拆字可能就减少了城市的味道,而且有些味道永远找不回来了,这里面还是有个认识问题。有时候味道要靠历史来堆砌,比如一把紫砂壶要变得沧桑满怀就需要时间和茶、水的浸润累积,当年徐悲鸿随身用的一把紫砂老壶,被新来的女佣洗去了壶中厚厚的茶垢,悲鸿叹曰:十万茶山,毁于一旦。有几位台湾同胞为了再喝到几十年前阿里山高山茶的味道,专门到云南大理大茶坝种茶,因阿里山被污染了再也没有原来的味道了,而这儿还有原生态的味道。他们背井离乡在大理乡下一呆十余年,辛勤劳作,为的就是找回曾经的味道。

  前几年读到一位叫斯特劳的美国学者写的一篇题为《我们从中国学到了什么》的文章,2007年斯特劳和家人曾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文中有句话很让人刺痛,她说:“中国是一个仅有十几年历史的国家,美国才是一个有历史的国家!西方人到中国旅行,看到故宫、长城,以为中国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国家,而实际上呢,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多少古老文明的痕迹了。这里一切都是新的,中国人心里普遍没有历史感,甚至都不关心十年前的事情。中国人都在忙着追求新的东西……”这些言辞虽有偏颇但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还是用事实说话吧,比如这名人故居受损就得恢复重建,而“重建”之后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故居主人留下的大量实物和细节也会渐渐消失,味道会越来越淡。当今有的新修的“名人故居”,随便找来一些实物摆放在那儿,实际上有的东西“名人”连看也没看到过,更不要说用过了,即使很一般的东西只要“名人”用过了,就等于现在有的东西被高僧开过光一样,意义就非凡起来。就像我们在巴黎近郊奥维尔那间不足七平方米的斜顶而昏暗的凡·高故居感受到的震撼一样,那些随意的灰暗陈旧的实物,一些独特性格遗留下来的细节,当我们得知一种曾经影响世人的精神或时代审美就诞生其中时,它就变得异样神奇,就会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如果要说发挥商业价值,有一个现实的例子可以说明一些道理,在省城附近有两个相距不远的古镇,一个镇把古街全部推了新建了一条十分规范的仿古街,而另一个镇却先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然后总体上按照原风貌修旧如旧,局部地方再造与古街衔接,再增加一些人性化的设施,结果前面那个镇一年接待游客仅两万多人,而后一个镇一年接待人数逾20万,这个现象引起很多人的思考,怀旧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灵上最柔软的一段情愫,而顺应这段情愫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性的尊重,所以两个镇的成败自然而然…

  北京不容置疑的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厚重的城市,而最能代表老北京味道的还是那些胡同,“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像菊儿胡同、帽儿胡同、石老娘胡同、王寡妇胡同等,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特色,也是老北京的根。然而洋溢着浓浓的历史与风情的北京胡同文化味道正在削减,现存的胡同已经变了味儿,就连很有名的金鱼胡同也早已经是一条大街了,特别是让游人去参观的胡同已经是根据需要改造过了,那些还有点生活气息的胡同也被一些新的建筑物分割或者包围,而更多的胡同已经或者即将被现代建筑淹没。和人一样,城市是有记忆的。失忆的城市只能是没有灵魂的空城。即使城市要改造,即使新城一个个涌现,但每一条胡同、每一所老房子、每一个老字号,无不记载着不能忘却的城市记忆。

  前不久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条关于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老街实行“微更新”的消息却让人十分欣喜,文中说自流井老街改造既按市委雷洪金书记“改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城市有机更新、功能重组、生态恢复、街区复兴的过程”的要求,也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不想自己的城市没记忆,面目全非,千城一面。所以确定了“整体”、“原貌修复”、“局部更新”的总体方案。对自流井老街、贡井老街这样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传统风土人情的危旧房棚户区,只做原貌修复,被称为“微更新”,比“局部更新”动作小了很多,而留下的味道却多了很多。

  为了让北京多留些记忆,多留点历史的味道,在一些地方可否也推行一下“微更新”的做法呢?

  (作者:王孝谦 笔名老谦,四川富顺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自贡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中国作协会员。)

编辑:张四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