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淼 “‘四川造’牌子响,我们的红苕在最洋气的商场也能卖出肉价!”1月13日,刚从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购物中心“摆摊”归来,遂宁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合社负责人谭文欣喜地说。 在刚刚结束的川货新春大拜年北京站活动上,谭文带去1.5吨红苕,原本4天展期,不曾想一天半便以每公斤24元高价被抢购一空。不过瘾的北京客商还一口气签下5万公斤大单。 红苕的逆袭是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缩影。其背后,是四川农业精准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转型谋变探索。2013年5月23日来川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寄予厚望;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更是殷殷嘱托四川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 不负总书记重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三农”考卷,四川奋力求解,不断用农田巨变和改革实效精彩作答,不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不断筑牢四川推动乡村振兴再出发的前行基石。 蹚实路 聚焦“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重点任务,全力调结构提质量谋效益 “味道直追泰米!”几天前,我省发布的第五届“稻香杯”优质米评选结果刷新世人观念。 2017年,我省时隔11年重启“稻香杯”评选,目的清晰:重塑川米形象。结果令人惊喜:1个品种得分超泰米,4个品种接近泰米,平均得分同样直追泰米。 自我变革同时,外援也来助力。去年底,200头优秀“洋种猪”漂洋过海从加拿大“落户”四川,拉开我省首次大规模引进种猪的大幕。这是我省借力“洋基因”加盟,重振川猪雄风的重要突破口。 自古粮猪安天下。为扎紧“粮袋子”、提稳“菜篮子”,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两区”划定,全年粮食有望实现三连增;油菜籽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四川造”浓香菜籽油近年异军突起,占据全国大半市场;畜牧业换上“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新底色,川猪图谋一改“以量取胜”老路——不仅关注保障安全,更聚焦产品质量提升。近年来,四川就是这样不断从供给侧发力,为“自古粮猪安天下”这句俗语注入时代新内涵。 稳粮兴猪,只是四川农业“变脸”大戏的暖场。由大变强,省委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主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重点任务被重点强调。随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出台,聚力夯实补齐农产品加工壮大等重点和短板。十大行动随后被细化分解为61个精准项目,制定细化方案,对接到县、落地到村。 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优、绿、特、强、新、实”六字诀,一手调优供给结构,一手提升供给质量,农业由大图强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看结构调整,初步统计显示,全省优质稻比例逾60%,优质晚熟柑橘占比达30%,名优茶比例达57%,名特优水产品比重达28%。全国最大优质红肉猕猴桃产区、最大冬春喜温蔬菜生产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在川建成。20个粮改饲示范区带动全省青贮玉米种植320余万亩。 看质量提升,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4951个,稳居全国前列;蒙顶山茶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十大公用品牌,天府龙芽、四川泡菜等区域品牌和竹叶青、郫县豆瓣等企业品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四川造”农产品招牌愈发闪亮。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提速。我省将农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改革载体和平台,建设7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成功创建中国泡菜城等3个“国字号”现代农业产业园,总量全国第一,全省分级建成融合园区230个。我省出台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见,组织首届贫困地区优质品牌农产品推介活动,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1200余座,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等新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预计逾1300亿元…… 市场是检验成效的最好注脚。去年11月,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满载“成都造”猕猴桃惊艳荷兰和法国;两家四川农企悄然崛起,未来5年将生产全球近1/4鱼子酱;依托“南南合作”平台,“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落子非洲,乌干达总统两度写信感谢四川…… 铸动力 以改革破桎梏释活力,引爆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聚变效应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破解时代命题,为农业由大图强破桎梏、铸动力,依然靠改革。 “确权后全村承包地增长68%,相当于每户增加流转收入1700多元。”在苍溪县云峰镇响水村村支书雷冲看来,确权颁证不仅带来真金白银,更让村民放心大胆流转土地,然后安心外出再挣一份票子。 在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响水村被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介绍。其背后是一个让人欣慰的事实——作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全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格局已基本形成。 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的新时期农村改革主攻方向,目的正是通过激活土地要素,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制度基础。历经3年推进,去年底,全省确权登记率估计达92.9%,耕地流转率预计达36.7%,比2012年底提高16.3个百分点,“农业共营制”“小集中”“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遍地开花。崇州市通过引导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行共营制,入股土地实现亩均增收260元以上。 土地一经放活,适度规模经营加码提速的同时,“谁来种地”问号不断拉直。去年,我省在10个县市区、3所农业院校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探索制度安排,推动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未来现代农业发展主导力量。去年11月在大邑召开的全省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现场会释放一个重要信号——我省将全面培育“种田CEO”大军。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增至8.8万家、4.4万家、1万家以上,乡村振兴引领能人不断汇聚。 “谁来服务”同样精彩作答。去年,我省在66个县开展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制定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指导意见,为规模经营插上双翅。仍然占经营主体大头的小农户也不断被带上大生产、大市场的轨道。全省50多个县级供销社行动起来,托管及流转耕地160余万亩;四川省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试点在罗江启动,以年薪30万全国海选2名CEO,小农户自己选出带头人谋发展。 聚焦人的同时,钱和地也被全面激活。财政资金由“直接投”变“间接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汇聚,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扩大到88个县;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已累计突破40亿元;全省特色农险产品已逾60种,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各地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单列;成都郫都区33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换来2.53亿元发展资金;泸县签订宅基地退出拆除协议1.75万份,走在全国前列。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省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供销社县级社覆盖率达90%,2017年全省首次评选重大农村改革任务年度推进示范县市区……农业农村聚变效应不断引爆,现代农业发展底火越烧越旺。 原标题:四川:发力供给侧 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