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注册成都1月18日讯(记者 张异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人类创造,并活态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遗产,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经调查,非遗中有大量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可以锻炼幼儿的各种能力,幼儿教育机构不存在升学等压力,也有动力从事非遗传承教育,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学前教育机构进行非遗传承教育的相关报道和研究成果。 问题: 现在幼儿教育机构中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数量很少,大多只是幼儿教师或者幼儿教育机构的非意识行动,普遍存在缺乏对非遗的了解和对非遗传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对在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非遗传承教育的顶层设计;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非遗传承教育观念陈旧,缺乏新的技术和理念;缺乏地域特色;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 为完善学前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机制,民进四川省委建议:一、加强区域性非遗的了解。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文化、文物等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各中小学提供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细目、有关资料和资源。聘请专业和社会人士,组织教育行政、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幼儿教师根据学龄前儿童特点和本区域传承人等实际情况,筛选出具有本土特色、适合学龄前儿童参与的有教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给学前教育机构。 二、由政府公开招标进行区域内非遗传承方案的顶层架构和设计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作,联合非遗研究人员、非遗传承人、幼儿园、社会实践基地、幼儿教师、师范大学中的信息、时尚包装和设计、美学等专业人员,组成区域内非遗传承方案的顶层架构和设计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作。 三、建立非遗传承人驻园制度。既可以在非遗传承教育机制建立之初培养幼儿教师,也可以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改善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非遗传承人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现和培养下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四、提倡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非遗传承教育工作。大中城市中,幼儿接受教育的场所不再只局限于幼儿园和家庭,提倡社会力量通过主题乐园、实践基地等形式参与学龄前儿童非遗教育传承工作。这样,既能丰富学龄前儿童的课余生活,也能是更多的社会人群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